hth:探访河北井陉“千年瓷乡”:窑火里的古瓷新韵
🍸甘陶河与绵河环抱中的南横口村垴子街5号,“燕赵老字号”井陉“庆源成”瓷号设计总监王唯同正为一批新赶制的“中山茶具”手工拉坯。这些在外观设计上融入“战国第八雄”中山国元素的陶瓷茶具,代表着石家庄地域文化,深受来此观光的游客喜爱。
始建于西汉的中国传统村落南横口,为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下辖村。这是一座有着千年制瓷历史的“陶瓷之乡”,曾是河北四大名窑之一——井陉窑的主要窑址之一。现“庆源成”瓷号所在院落,即是始于清咸丰年间的南横口瓷窑老商号“庆源成”所在地。
🌃 创烧于隋代的井陉窑,盛于宋金,烧造历史近1500年,却直至20世纪80年代方为人知。这个在装饰工艺方面颇具特色,与邢窑、定窑窑址距离约百公里的窑口,一直隐匿于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其产品常被误认作“土定”“定西窑”等。
🅰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井陉窑的发现者孟繁峰曾在受访时表示,与邢窑、定窑、磁州窑不同,井陉窑窑址大多处于太行山深山区,环境较闭塞,故而导致其发现时间最晚。
2013年,“井陉窑传统烧制技艺”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南横口的窑火自宋金始,至今千年不熄。“庆源成”瓷号延续着井陉窑的古法烧制和手工技艺,瓷器呈现出原始拙朴的素美。“我们研发出多种泥胎、釉料配方,同时创新器型外观,讲究粗泥细作,尤其部分注入相关文化元素的作品,成为热销的‘文创伴手礼’。”“庆源成”瓷号负责人于会明说,瓷号每年生产陶瓷2万余件,市场供不应求。
🉐 以“庆源成”为代表,旧日南横口村民多以烧制瓷器为业。“20世纪50年代,不足千人的南横口村,却有窑口80多座。如今村中常住人口500多人,半数以上的人拥有制瓷手艺。”南横口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马风栋说。
村中因此有了无数废弃的匣钵(注:烧制陶瓷🔯的窑具之一),俗称“笼盔”。这些匣钵被村民们广泛应用于村中建筑。于是,这种由匣钵堆砌的墙体,成为南横口别具一格的标志。街巷内,匣钵墙、石头路、古窑、古瓷、古宅、古树,与环村的甘陶河、绵河相映成趣。
ꦚ这里的窑口,是北方瓷窑典型的圆窑造型,俗称馒头窑。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井陉窑南横口窑址,是已发现井陉窑遗址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窑址。进入其内部一窥,曾经窑火旺盛的火膛、摆满瓷器的窑床都保留着原有风貌,让人遥想它曾经窑火生辉的年代。
꧅ 历史上属于太行古八陉之一的井陉,行路之苦有若蜀道。巧妙的是,南横口窑址距离甘陶河河岸仅百米,甘陶河与绵河相汇后的绵蔓河,为井陉窑瓷器外销提供了便利的水路。
ౠ “井陉窑的历次考古发掘表明,最迟到金代时,井陉窑瓷器就已通过水路东出井陉到达真定(今河北正定),继而运销全国甚至海外。”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黄信说,遂有《正定府志》记载:“真定府产瓷器,明时充贡出井陉。”
𓆏 坐落于南横口村中部,距甘陶河约五六十米的“燕赵老字号”井陉“陉山聚记”瓷号内,不少游客正带着孩子体验陶艺制作。30元人民币的体验价,让大部分游客感觉很“亲民”。
𝕴 “陉山聚记”瓷号负责人李怀林介绍说,体验者年龄从三岁至六七十岁不等。有外地游客专程到此制作公道杯,并亲手刻上朋友的名字,烧制完成后赠送给对方。
𝄹 对井陉窑独特装饰技法戳印点彩等颇有研究的李怀林,会不定期组织戳印技艺等专题活动,教授游客体验这些传统工艺。
ꦉ 令李怀林欣喜的是,“陉山聚记”瓷号近年快速发展,这与2016年开始打造的南横口陶瓷水镇发展同步。每到节假日,体验者数量伴随当地客流增长常常“井喷”。
🅰 陶瓷水镇主打古瓷水韵,旨在对南横口村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进行合理保护和利用。据介绍,井陉县投资逾2.5亿元,在南横口村建设陶瓷文化街、陶瓷文化中心等文旅项目,助力打造以“湿地和陶瓷”为主题的绵蔓河湿地旅游经济带。
༒ “白天游古村、品美食、赏民俗、制陶瓷,晚上可欣赏陶瓷水镇灯火水景、夜景。”陶瓷水镇运营企业河北弘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国辉表示,非遗表演、文创市集等系列活动正陆续谋划展开,陶瓷衍生品、桨板赛事等新业态也在布局中,这里逐渐成为周边民众“微度假”“微旅游”的热门选择。
随着南横口陶瓷水镇持续出圈,当地手作店、咖啡馆、民宿等均迎来大量客流,“人流量”变为“经济增量”。“村内山楂小院、太空舱等精品民宿经常一房难求,同时带动了陶瓷工艺品、餐饮等多个业态。”马风栋说,依托文旅产业,村集体每年收入逾4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3万元。
🤡 “近年来,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大力支持下,在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指导下,南横口村作为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村,集中实施了传统建筑修缮、基础设施改造和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村落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提升,焕发勃勃生机。”井陉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海维表示,为进一步传承陶瓷文化,留住历史记忆,井陉县将继续推动南横口村传统村落保护修复,完成明清古民居修缮、古窑恢复、水上工程提升等工程,形成陶瓷水镇特色文化圈层,唤起游客的乡愁记忆。
来源:中国新闻网
hth:“紫玉瓯心——中国建窑建盏文化展”国博开展
﷽2024年6月27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紫玉瓯心——中国建窑建盏文化展”在国家博物馆南6、南7展厅对公众展出,受到观众欢迎。
建窑,位于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以生产黑釉瓷器著称。建窑创烧ꩲ于晚唐五代时期,兴盛于两宋,产品以碗类居多,文献称之为“瓯”或“盏”,统称为“建盏”。两宋斗茶之风盛行,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皆引为时尚。建盏造型简约,摒弃了过于繁杂的装饰,其黑色釉面最适宜衬托茶沫的白色,是审美与实用的一种自然结合,故被认为是最佳的斗茶用具,迅速风靡。受此影响,周边地区窑场纷纷仿烧建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窑业集群,并广销海外,促进了中国古代制瓷技术的发展和传播,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ও建盏是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陶瓷艺术。建窑窑工对温度火候的掌控炉火纯青,烧到一定温度时就要开始降温,让釉液在自然状态下流淌,形成独具特色的窑变釉面,如兔毫釉、油滴釉、鹧鸪斑、曜变等珍稀品种。据16世纪出版的日本文献记载:“曜变斑建盏,乃无上神品,值万匹绢;油滴斑建盏,是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兔毫釉似兔毛纤细柔长,油滴釉似繁星点点闪烁,鹧鸪斑似鹧鸪鸟纹若脂似玉,曜变似日月星河宇宙浩瀚,无不传递出自然质朴的美感,反映了宋人恬淡典雅,在平静中求变化的审美情趣。
千年窑火,匠心不辍。当代建盏传承人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从新时代审美的角度重新思考和改进,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探索,推陈出新,创造出种类繁多的釉面和器型ಞ,极大地丰富了建窑建盏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实现了当代建盏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让千年瓷窑焕发新机。
🧸此次中国国家博物馆与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举办“紫玉瓯心——中国建窑建盏文化展”,精心遴选了135件古代建窑建盏及相关文物,同时展出298件当代建窑工艺品。展览分“古韵悠长”“啜英咀华”“星河流转”“匠心独运”“薪火相传”五个单元,从考古发现、文化内涵、艺术风韵、工艺传承创新、新时代新发展等多个角度,系统全面地展示建窑建盏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和工艺创造。
“一盏一世界”,欢迎跟随展览走进建盏的广阔天地中,领略土与火锻造出的璀璨文明。
来源:国家博物馆
hth:百余件郑商瓷在开封展出 传承商代青瓷文化
“丝路时代·中国符号——国瓷·郑商瓷特展”在河南开封启幕。
本次特展集中展示了百余件郑商瓷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原地区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魅力。郑商瓷由郑州大学教授阎夫立、李梅花夫妇在继承商代青瓷制作工艺和吸收“五大名瓷”精华的基础上首创,在釉色上采取以春天为主基调的绿色釉面,与其器型上的金色纹路形成搭配,感染力强。
图为参观者观赏瓷器。史长来 摄
“自古以来,我国素有‘陶瓷之国🦂’的美名,而‘丝绸之路’作为我国古代对外文化贸易的重要通道,向世界各地输送了大量的精美瓷器,使之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特展策展人梁启明介绍,郑商瓷是以“郑州”“商都”“瓷之精粹”首字为名,是商代中期原始青瓷的‘后裔’,也是代表郑州商文化的新瓷种。
据介绍,郑商瓷曾受邀参加中国上海、韩国丽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和其它大型国际文化交流展。
图为特展展出的瓷器。史长来 摄
🎃 本次特展由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封片区管委会指导,河南大学、郑州大学陶瓷研究中心、开封经开数字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等共同主办。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封片区2022年获批成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致力于建设文化开放先行区、国际文化交流的桥头堡。(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hth: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千米海底 惊艳出世
海南日报记者刘晓惠
ꦓ 海上工作500天,载人潜水器(HOV)下潜63次,载人潜水器在水中时长542小时,带缆无人潜水器(ROV)下潜3次,提取文物928件(套)……
﷽ 这一串数字,凝结着考古工作者的心血与智慧,也开启了我国深海考古的新篇章。历时一年,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三个阶段的深海考古调查工作落幕。
潮起浪涌,深海考古队历经了怎样的过程?泱泱南海,这次深海考古打开了怎样的“时光宝盒”?
俯瞰驶向深海考古的潜水器——“深海勇士”号。
潜入深蓝
🐎 “发现大片陶罐!”“数以万计!”时间的指针拨回2022年10月23日,“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正在执行第500潜次任务时,潜航员在海底发出了惊呼。
这一刻,定格成中国考古史上的重要时刻。
ಌ 近7个月后,2023年5月21日,国家文物局、海南省人民政府对外发布消息:我国南海发现两处明代沉船,分别被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和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保存相对完好,年代比较明确。其中,一号沉船文物以陶瓷器为主,散落范围达上万平方米,推测数量超过十万件;二号沉船则发现大量原木。
ꦫ 2023年5月至2024年6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使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和“狮子鱼”号无人水下遥控潜水器,联合对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开展了三个阶段的水下考古调查,共提取出水陶器、瓷器、原木等928件(套),深蓝之下的神秘面纱被逐渐揭开。
文物提取。
一号沉船核心区摄影拼接图。
📖 2023年9月下旬,在水下考古调查第二阶段,“95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助理馆员董佳馨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深海考古下潜作业。
ꦿ “我比任何人都紧张。”下水前一晚,董佳馨失眠到深夜。第二天,上午8点,她双手微微颤抖着进入潜水器。
♕ 300米、500米、800米……潜水器缓缓下潜,潜水器照明灯打开的一瞬间,舷窗外出现了散落在海底的瓷器。此时,董佳馨和同事已潜入海底1500米,抵达西北陆坡一号沉船的核心地带。
⭕ 她先是看向右侧舷窗,当她扭头看见正面舷窗时,心里一震。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小山丘,定睛一看,小山丘由数以万计的瓷器堆成,层层叠叠,铺向远处,“太壮观了!”
♛ “这是我梦一百次、一千次也不会想到的景象。”此次考古调查项目副领队邓启江有过多次水下考古经历,当西北陆坡沉船遗址跃然眼前,他感到惊讶又兴奋。
🦂 透过影像画面,海南日报记者看到在遗址核心区,堆叠着一眼望不到边的成片瓷器,瓷器上散落着泥沙,有的地方还长出了水草。部分裸露在水底的瓷器,花纹清晰,颜色鲜艳,惊艳不已。
🦂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孙键介绍,南海西北陆坡沉船遗址水下文物非常丰富,不仅器型多,而且瓷器的品种也多,有青花瓷器、单色釉、釉上彩,以及珐华器,甚至还包括金属器。“这反映了当时瓷器对外贸易非常繁荣。”孙键说。
解码历史
🌄 自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以来,南海一直是重要的商贸通道,广袤的海面上,货船商贾往来不绝。南海西北陆坡的两处沉船,它们来自何方?又要去往何处?
꧂ 考古调查探明,一号沉船的船货以外销的瓷器为主,二号沉船的船货以从海外输入的木材为主。两处沉船年代相近,相距仅十多海里。
♓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馆员宋建忠介绍,一号沉船的始发港可能为广东或福建沿海,从海南岛东部穿南海西北陆坡海域,沿越南中南部前往贸易中转地马六甲。二号沉船可能在马六甲装载原木后,经过越南中南部,穿过南海西北陆坡海域,再经海南岛东部,返回广东或福建沿海港口。
🍨 “这是我国首次在同一海域发现出航和回航的古代船只,充分证明了这一航线的重要性和当时的繁盛程度,有助于深入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双向流动。”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炜说。
明晰了沉船的来处和去处,考古队又是如何判断沉船的年代?
꧒ 在第一阶段的考古调查中,考古队通过观察一号沉船出水青花瓷的器型器类、胎釉成分、装饰技法等,认为一号沉船遗址年代约为明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但也有专家指出该船的年代可能为明弘治时期(1488年—1505年)。
ꦏ 说法不一的主要原因在于弘治至正德年间民窑青花瓷器物器形的生产延续性很长,几乎没有太大变化,较难区分。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考古队对一号沉船年代的判断。
𓃲 今年5月,第三阶段考古调查出水了一件干支纪年“丙寅年造”款红绿彩碗。这只碗内底部绘有红绿彩绘仙人醉酒图,外腹部有红绿彩绘婴戏纹,外底以红彩双方框书“丙寅年造”款。“第三阶段考古调查最重要的发现是这只‘丙寅年造’款红绿彩碗,坐实了一号沉船的年代为明正德年间。”宋建忠说。
ꦡ 宋建忠解析道,丙寅年为六十组干支纪年中的一个,六十年为一轮,明代丙寅年包括1386年(洪武十九年)、1446年(正统十一年)、1506年(正德元年)、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1626年(天启六年)。又根据第二阶段推测一号沉船年代为弘治至正德年间,发现只有1506年(正德元年)符合这一年代范围,其上1446年(正统十一年)与其下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两朝的瓷器特征与一号沉船船货明显不符,进而明确此款确为1506年(正德元年)。
💦 “我们是幸运的!这只红绿彩碗是在第三阶段最后几次的下潜任务中被发现的,它的出现,让我们对一号沉船遗址的年代有了新的认识,提供了更为准确的考古证据。”宋建忠说。
从人类文明史来看,一号沉船遗址满载如此巨大体量的外销瓷货物🌳,反映了在欧洲人主导的大航海时代来临之前,以中国为中心的南海贸易航线,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中重要的一环,在将世界连接成一个整体的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遗珍出水
南海西北陆坡两艘沉船所载货物数量巨大,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色彩斑斓的珐华器。
🌳 珐华,又称“珐花”“法花”“法华”,是一种以陶或瓷土为胎,施蓝、绿、白、紫等各色中温釉,采用沥粉之法勾勒纹样轮廓,二次烧成的器物。一号沉船的珐华器器形多为罐和梅瓶。
𒀰 珐华有多惊艳?6月13日,记者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出水文物脱盐室,看到了部分出水瓷器正浸泡在去离子水中,进行脱盐处理。在放置了20余件瓷器的池子里,记者一眼就看到了一只蓝色的瓷瓶。其瓶身绘有花纹,整体蓝得鲜艳,花瓣白如洁玉,花蕊黄如金珀,做工十分精美。这是一只一号沉船出水的珐华梅瓶。
🧸 “蓝如深色宝石之蓝,紫如深色紫晶之紫,黄如透亮之金珀”,许之衡所著的《饮流斋说瓷》就曾如此描述珐华瓷器。
🧜 目前,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收藏的珐华器多为传世品,考古发现的历来罕见。一号沉船出现批量的珐华器,可谓惊艳天下。
青花人物纹罐。
螺形执壶。
鹭形执壶。
珐华贴金梅瓶。
象形执壶。
二号沉船乌木。
🎐在浸泡瓷器的水池中,还有一件青花罐因体型相对较大而引起记者注意。其高约29厘米,外壁纹饰分为五组,以弦纹相隔。颈部绘云纹,颈肩交接处绘如意云头纹,肩部绘蕉叶纹,腹部绘人物故事图,近底部绘蕉叶纹。仔细一瞧,甚至还能看清画中人脸上的神情。
出水瓷器♛中,比较特别的还有红绿彩瓷。不同于常见的青瓷,其釉面常以红、绿、黄等彩勾画出纹饰。出水的多件红绿彩瓷纹样各异,有人物纹碗、鱼纹碗、花卉纹盘等,洁白的釉色和大面积的红彩相配合,使人感到颜色十分明快、鲜艳。
ꦚ 出水文物脱盐室里,共摆放着三个装有文物的大水池,其中两个放置的是瓷器,另一个放置的是二号沉船出水的乌木。该水池中,共有五块出水的木头,其中三块是普通船木,两块是乌木。对比之下,船木腐蚀程度高,木上的漏洞清晰可见,而乌木则密实黑亮,看不出被腐蚀的痕迹。
🦩 宋建忠介绍,二号沉船遗址的出水原木为柿科柿属的乌木,该树种自然分布地区为斯里兰卡、印度南部、安达曼群岛以及尼科巴群岛。
ꦿ 明朝时期,各种史料对于进贡乌木多有记载。明代中后期奢靡之风愈演愈烈,达官显贵喜用名贵木材制作家具及其他器具。
🥃 “二号沉船的乌木从南亚进口回来,主要用于明代中期家具、艺术品的制作,再现了明代中期海上贸易的繁盛景象。”宋建忠说,一号沉船的珐华器、二号沉船的乌木均是沉船考古的首次发现,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的重要见证,为中国航海史、海洋贸易史和中外文化交流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来源:海南日报
hth:两岸陶瓷艺术展开幕 180件陶瓷作品展中华瓷韵之美
6月1日,以“公望哲匠 心薪相印”为主题的两岸陶瓷艺术展在浙江杭州富阳开幕。
6月1日,180件两岸陶瓷艺术作品在杭州富阳展出。 郭其钰 摄
💖 现场共展出180件来自两岸的陶瓷艺术作品,不仅有当代陶瓷艺术品,还有珍贵的陶瓷文物。70余位两岸艺术家互相交流切磋,以陶瓷为媒促进两岸艺术文化交流,共同传承中华传统技艺和传统文化。
🦋 此次展出分为“妙悟薪传”“器以载道”“千杯万盏”三个主题。其中“器以载道”展由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所构成,历史上五大名窑开创了制瓷“器以载道”的先声,亦是宋人“师古而不泥古”文化思潮下的创新实践。
ไ 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叶国珍潜心研究南宋官窑四十年,是“南宋官窑瓷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表示,“中华陶瓷历史文化艺术是海峡两岸一座十分重要的文化桥梁,当前两岸在传统陶瓷制作技艺方面已有相互借鉴,希望通过深入丰富的交流,推动陶瓷艺术的创新与合作。”
♕ “千杯万盏”展名源自“酒逢知己千杯少”,该展览聚焦两岸陶瓷艺术家的杯器创作,展出品类涉及柴烧、紫砂、青瓷、釉下青花、釉上彩绘等。其中相较于瓷器的精美华贵,台湾柴烧作品更为古朴自然,别具美感。
👍 “柴烧是以木材燃料高温烧成,其自然散发的金属光泽,以及天然粗犷的落灰色,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分。台湾的柴烧可以说是百家争鸣,带动了独特的柴烧收藏潮流。”台湾陶艺协会荣誉理事长丘永祥希望通过此次艺术展,让两岸陶艺工作者了解柴烧方法,彼此分享经验心得,享受做陶瓷的乐趣。
𓃲 来自台湾彰化的邱榆芳是中国美术学院陶艺专业的研究生,即将毕业的她选择来到富阳公望两岸圆缘园创业。她希望把两岸的陶瓷技艺和创意灵感相结合,让陶瓷艺术在年轻一代手中实现创新发展。
据了解,此次艺术展系2024“公望富春”两岸文化交流周主题活动。2011年6月1日,《富春山居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实现旷世合璧。为纪念这次“山水合璧”,此后每年这一天富阳都会举办“公望富春·两岸文化周”活动。(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